英達“修路王”PM500修復廈門千數問題井蓋
發表時間:2015-01-30 瀏覽次數:1666次
小小井蓋,在很多市民和管理部門心中,卻成為揮之不去的“心頭痛”——道路上時常會出現井蓋沉降、井周破損,卻因長期找不到修復良方,而成為“隱形炸彈”,坑害過往的行人、車輛,甚至一度被視為“無解”。
然而,“海上花園城市”福建廈門市的市政工程管理處,卻通過使用英達“修路王”PM500找到了破解井蓋難題的最佳辦法,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擺平”問題井蓋,并提高窨井蓋與路面的聯結性能,同時實現原路面材料再利用,不產生廢料和粉塵,低碳環保。
那么,英達“修路王”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廈門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副處長趙國強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3噸熱料恒溫供應,井蓋安裝“最佳拍檔”
“這事還得從2012年說起!”趙處長介紹,2年多前,廈門市政管理處為解決窨井蓋長期以來存在的影響交通、噪音擾民、安全隱患三大頑疾,實施了兩個重要舉措:一是引進了英達“修路王”PM500,二是開始推廣使用新型可調式窨井蓋取代傳統井
傳統井蓋受力全部在井墻,受碾壓后易造成基礎損壞、井蓋下陷、井周破損。可調式井蓋采用磨具形成方式,安裝時周圍用瀝青灌注,壓實壓平。這樣,井蓋的受力點就向周邊路基傳導,不易塌陷。然而,可調式井蓋雖好,安裝若無英達“修路王”的幫助也無法達到最佳效果。
因為,安裝不僅需要熱的新瀝青料,還需要壓路機碾壓,要想保證井蓋安裝質量和周邊路面的壓實度,這兩者缺一不可。這個時候,有著“一身武藝”的它就閃亮登場了——英達PM500“修路王”3噸超大料倉能全天候提供優質熱料;自帶小型手扶壓路機則能以16kN的激振力保證壓實。
不顛、不響、不破,一車擊退“井蓋三頑疾”
“在‘修路王’的幫助下,新井蓋與瀝青路面能夠緊密結合為一體,就像是在路面上釘了一個圖釘。”趙處長說,工人們往往一夜要更換十多個井蓋,如果沒有“修路王”幫助,那么熱料在運料車上經過幾個小時的“南征北戰”,很快就變涼了,料溫不足則壓實度無法保證。
“有了‘修路王’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出發前把冷料放進旋轉料倉加熱,一到地方就能出熱料,料倉剩余熱料能自動保溫。”趙處長介紹,與此同時,如每次修井蓋都要調用大型壓路機碾壓也將大大增加人力、物力成本,而“修路王”自帶的手扶式單鋼輪壓路機,動力強勁,方便操作。
壓實度能夠得到保證,那么井蓋就很難再出現下沉、響動,井周破損的現象。除了治理質量好,治理速度更是不容小覷。趙處長將傳統井蓋修復方法和“修路王”治理進行了對比:“以前修井蓋光保養就至少要3天。現在從停車施工到完工上車只要2小時,市民說我們現在修井蓋‘神不知鬼不覺的’,我覺得這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褒揚!”
月修路病1000㎡,“修路王”成市政處“最佳員工”
“修路王”來到廈門2年多來戰績不俗——已治理井蓋近1000套;修補市政道路路病更是不在話下,平均一個月能夠修復1000平方米的破損路面。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傳統的道路修補方法必須要動用銑刨機、瀝青生產設備、瀝青運輸車、攤鋪機和壓路機等機械設備和10名工人,要經過刻掉病害路面、刨掉舊瀝青、清運瀝青廢料、生產新瀝青、攤鋪路面和碾壓等工序,2天才能完成。如果遇到雨天,還要推延,有時會嚴重影響正常交通。而現在僅僅需要一臺“修路王”,3個工人,20多分鐘就可完成。
上崗后,“修路王”經常要連續12-13個小時問診廈門各大道路傷病,即使大年三十也不休息。減輕市政處工人們工作強度的同時,還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因為它出色、敬業的表現,被大家稱為“中國好同事”。
然而,“海上花園城市”福建廈門市的市政工程管理處,卻通過使用英達“修路王”PM500找到了破解井蓋難題的最佳辦法,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擺平”問題井蓋,并提高窨井蓋與路面的聯結性能,同時實現原路面材料再利用,不產生廢料和粉塵,低碳環保。
那么,英達“修路王”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廈門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副處長趙國強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3噸熱料恒溫供應,井蓋安裝“最佳拍檔”
“這事還得從2012年說起!”趙處長介紹,2年多前,廈門市政管理處為解決窨井蓋長期以來存在的影響交通、噪音擾民、安全隱患三大頑疾,實施了兩個重要舉措:一是引進了英達“修路王”PM500,二是開始推廣使用新型可調式窨井蓋取代傳統井
傳統井蓋受力全部在井墻,受碾壓后易造成基礎損壞、井蓋下陷、井周破損。可調式井蓋采用磨具形成方式,安裝時周圍用瀝青灌注,壓實壓平。這樣,井蓋的受力點就向周邊路基傳導,不易塌陷。然而,可調式井蓋雖好,安裝若無英達“修路王”的幫助也無法達到最佳效果。
因為,安裝不僅需要熱的新瀝青料,還需要壓路機碾壓,要想保證井蓋安裝質量和周邊路面的壓實度,這兩者缺一不可。這個時候,有著“一身武藝”的它就閃亮登場了——英達PM500“修路王”3噸超大料倉能全天候提供優質熱料;自帶小型手扶壓路機則能以16kN的激振力保證壓實。
不顛、不響、不破,一車擊退“井蓋三頑疾”
“在‘修路王’的幫助下,新井蓋與瀝青路面能夠緊密結合為一體,就像是在路面上釘了一個圖釘。”趙處長說,工人們往往一夜要更換十多個井蓋,如果沒有“修路王”幫助,那么熱料在運料車上經過幾個小時的“南征北戰”,很快就變涼了,料溫不足則壓實度無法保證。
“有了‘修路王’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出發前把冷料放進旋轉料倉加熱,一到地方就能出熱料,料倉剩余熱料能自動保溫。”趙處長介紹,與此同時,如每次修井蓋都要調用大型壓路機碾壓也將大大增加人力、物力成本,而“修路王”自帶的手扶式單鋼輪壓路機,動力強勁,方便操作。
壓實度能夠得到保證,那么井蓋就很難再出現下沉、響動,井周破損的現象。除了治理質量好,治理速度更是不容小覷。趙處長將傳統井蓋修復方法和“修路王”治理進行了對比:“以前修井蓋光保養就至少要3天。現在從停車施工到完工上車只要2小時,市民說我們現在修井蓋‘神不知鬼不覺的’,我覺得這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褒揚!”
月修路病1000㎡,“修路王”成市政處“最佳員工”
“修路王”來到廈門2年多來戰績不俗——已治理井蓋近1000套;修補市政道路路病更是不在話下,平均一個月能夠修復1000平方米的破損路面。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傳統的道路修補方法必須要動用銑刨機、瀝青生產設備、瀝青運輸車、攤鋪機和壓路機等機械設備和10名工人,要經過刻掉病害路面、刨掉舊瀝青、清運瀝青廢料、生產新瀝青、攤鋪路面和碾壓等工序,2天才能完成。如果遇到雨天,還要推延,有時會嚴重影響正常交通。而現在僅僅需要一臺“修路王”,3個工人,20多分鐘就可完成。
上崗后,“修路王”經常要連續12-13個小時問診廈門各大道路傷病,即使大年三十也不休息。減輕市政處工人們工作強度的同時,還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因為它出色、敬業的表現,被大家稱為“中國好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