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水利建設大提速 一批大型水利工程陸續開工
發表時間:2015-03-18 瀏覽次數:1832次
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期間,多次以親身經歷向鄉親們強調水利“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節后上班第一天,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以穩增長、惠民生為主題,全面部署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吹響了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集結號”。
作為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前謀劃布局,一個溝通漢江渭河兩大水系,統籌陜南、關中、陜北三大區域,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利現代化格局已經形成。三秦兒女可以自豪地說:面對水利建設新機遇,陜西已經準備到位。
至2014年底,包括渭河綜合整治、引漢濟渭、東莊水庫、漢江治理、陜北黃河引水在內的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已經陸續開工,無論是工程投資,還是開工數量,都在全國名列前茅。2月28日,省水利廳廳長王鋒意味深長地說:“如果不是省委、省政府未雨綢繆,提早謀劃,精心布局,陜西很可能與國家提速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失之交臂。”
兩個“巨無霸”,搶抓機遇搭上“快車”
“十二五”之初,我省秉承“治秦先治水,興秦先興水”發展理念,主動謀劃布局,實施了一批空前的關系民生和生態發展大局的水利項目,完成了水利由農業命脈向經濟社會發展命脈的巨大轉變。省委、省政府的高瞻遠矚,使陜西順利地搭上了國家提速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快車”。
就拿東莊水庫來說,為解決渭北旱原缺水和渭河下游洪澇災害問題,上世紀50年代初,水利專家就開始構思這一水利工程。然而,由于壩址地質巖溶滲漏、泥沙淤積等問題,雖有5次規劃,但都先后停擺。直到2010年東莊水庫重啟后,經過聯合攻關,破解了技術難題,最終項目建議書于2014年11月24日獲得國家層面批復,標志著陜西拿到了“國家通行證”。
陜西另一個“巨無霸”水利工程——引漢濟渭,是一個關系著我省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配置項目。
在國家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之后,陜西謀劃再從漢江調水接濟關中,針對這一謀略和膽略,有人提出疑問,在漢江同時實施兩個南水北調工程有無必要?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兩個調水工程不是對立的,引漢濟渭其實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補充,是江河水資源整體調配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引漢濟渭工程隧洞埋深世界第二、隧洞長度亞洲第一、隧洞施工綜合難度世界第一,也是陜西省有史以來調水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施工條件最苦、運行調度最為復雜的水利工程。為了加快項目前期工作,省政府先后安排經費28億元,全面加快了前期準備工程建設和移民安置工作。
陜西大戰略的謀篇布局和膽識,凝聚著陜西人民的期盼和夢想,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14年9月24日,引漢濟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正式獲得國家批復。省水利廳東莊辦主任雷春榮激動地說:“國家一年內給一個省批復兩個‘巨無霸’水利工程,實屬罕見。”
數字見證奇跡,渭河呈現江南水鄉美景
有一組數字,見證著陜西搶抓機遇、加快水利建設的歷程:2010年,全省水利投入首次超百億,達到115億元,2011年158億元,2012年189億元,3年完成水利投入,相當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前60年總和。2013年又突破200億,2014年達到232億。
“十二五”期間,陜西水利投入已累計達到800多億元,水利投入已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雖然仍是欠發達省份,2013年我省地方水利投資首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1年,渭河治理工程拉開序幕,其戰線之長、規模之大、投資之多,前所未有,但卻得到了沿渭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的熱烈響應。沿渭388公里的渭河兩岸,鋪開了100多處施工現場,數萬名建設者戰酷暑,斗嚴寒,晝夜奮戰,持續掀起渭河整治大會戰,使建設進度和建設質量均超過預期。
目前,渭河綜合整治已累計完成投資185億元,渭河全線630公里堤防主體工程全部完成。城防段達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標準,農防段達到30-50年一遇防洪標準。渭河全線抗洪能力大幅提升,并經受住了30年來最大洪水的考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渭河綜合整治最為薄弱環節——南山支流,綜治取得突破性進展。曾經千瘡百孔、不堪一擊的南山支流,如今建成20年一遇防洪標準,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防洪工程體系,徹底緩解了“二華”水患問題。
橫貫關中的渭河,如今河水清澈,魚兒遨游,兩岸寬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綠化帶,與寬闊的堤頂公路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個河、林、路一體化的生態長廊。渭河沿岸,正在呈現出江南水鄉般的秀美,令人陶醉,流連忘返。
渭河治理,帶動了明顯的產業聚集效應。高新區、工業園區和生態經濟區等一大批高效農業、低碳環保產業,紛紛沿渭河布局,并依傍渭河掀起小城鎮建設熱潮……渭河,正在成為一條美麗而靈動的河流。
水利現代化,陜西駛入“快車道”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三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
興陜之要,其樞在水。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水利現代化進程必然要加快。
目前,我省承擔的引漢濟渭、東莊水庫、渭河整治、漢江治理、黃河小北干流治理、古賢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任務,均已列入國家重點計劃,數量、規模和影響,位居中西部之首,關乎陜西百年大計。尤其是引漢濟渭和東莊水庫兩個重大工程,國家有關部委正在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明確要求陜西排除干擾加快建設,服從和服務國家宏觀經濟和區域發展戰略。
據悉,這些工程建成后可增加陜西年供水量30多億立方,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搭上國家提速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快車”的陜西,2015年將是進入大干快上時期。隨之而來將面臨著諸多如長隧洞巖爆、間隙水、工程移民、土地使用等一道道難題,雖然困難重重,壓力很大,但“碌碡推半坡”,只能進不能退!
“要緊緊抓住山、河、江、坡綜合治理。加強以渭河、漢江、丹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重大生態工程建設。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視察期間的重要講話,為陜西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后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總書記殷切的期望,讓陜西人民倍感親切、備受鼓舞。
省水利廳廳長王鋒表示,陜西水利人將認真貫徹總書記講話精神,只爭朝夕,埋頭苦干,努力開創陜西水利事業新局面,不辜負中央和總書記的關懷和期望,不辜負三秦父老的重托,力爭到2020年,陜西初步建成現代化水利綜合保障體系,全省總供水能力達到120億立方,重要河流防洪體系達標率提高到85%。
作為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前謀劃布局,一個溝通漢江渭河兩大水系,統籌陜南、關中、陜北三大區域,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利現代化格局已經形成。三秦兒女可以自豪地說:面對水利建設新機遇,陜西已經準備到位。
至2014年底,包括渭河綜合整治、引漢濟渭、東莊水庫、漢江治理、陜北黃河引水在內的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已經陸續開工,無論是工程投資,還是開工數量,都在全國名列前茅。2月28日,省水利廳廳長王鋒意味深長地說:“如果不是省委、省政府未雨綢繆,提早謀劃,精心布局,陜西很可能與國家提速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失之交臂。”
兩個“巨無霸”,搶抓機遇搭上“快車”
“十二五”之初,我省秉承“治秦先治水,興秦先興水”發展理念,主動謀劃布局,實施了一批空前的關系民生和生態發展大局的水利項目,完成了水利由農業命脈向經濟社會發展命脈的巨大轉變。省委、省政府的高瞻遠矚,使陜西順利地搭上了國家提速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快車”。
就拿東莊水庫來說,為解決渭北旱原缺水和渭河下游洪澇災害問題,上世紀50年代初,水利專家就開始構思這一水利工程。然而,由于壩址地質巖溶滲漏、泥沙淤積等問題,雖有5次規劃,但都先后停擺。直到2010年東莊水庫重啟后,經過聯合攻關,破解了技術難題,最終項目建議書于2014年11月24日獲得國家層面批復,標志著陜西拿到了“國家通行證”。
陜西另一個“巨無霸”水利工程——引漢濟渭,是一個關系著我省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配置項目。
在國家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之后,陜西謀劃再從漢江調水接濟關中,針對這一謀略和膽略,有人提出疑問,在漢江同時實施兩個南水北調工程有無必要?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兩個調水工程不是對立的,引漢濟渭其實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補充,是江河水資源整體調配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引漢濟渭工程隧洞埋深世界第二、隧洞長度亞洲第一、隧洞施工綜合難度世界第一,也是陜西省有史以來調水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施工條件最苦、運行調度最為復雜的水利工程。為了加快項目前期工作,省政府先后安排經費28億元,全面加快了前期準備工程建設和移民安置工作。
陜西大戰略的謀篇布局和膽識,凝聚著陜西人民的期盼和夢想,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14年9月24日,引漢濟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正式獲得國家批復。省水利廳東莊辦主任雷春榮激動地說:“國家一年內給一個省批復兩個‘巨無霸’水利工程,實屬罕見。”
數字見證奇跡,渭河呈現江南水鄉美景
有一組數字,見證著陜西搶抓機遇、加快水利建設的歷程:2010年,全省水利投入首次超百億,達到115億元,2011年158億元,2012年189億元,3年完成水利投入,相當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前60年總和。2013年又突破200億,2014年達到232億。
“十二五”期間,陜西水利投入已累計達到800多億元,水利投入已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雖然仍是欠發達省份,2013年我省地方水利投資首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1年,渭河治理工程拉開序幕,其戰線之長、規模之大、投資之多,前所未有,但卻得到了沿渭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的熱烈響應。沿渭388公里的渭河兩岸,鋪開了100多處施工現場,數萬名建設者戰酷暑,斗嚴寒,晝夜奮戰,持續掀起渭河整治大會戰,使建設進度和建設質量均超過預期。
目前,渭河綜合整治已累計完成投資185億元,渭河全線630公里堤防主體工程全部完成。城防段達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標準,農防段達到30-50年一遇防洪標準。渭河全線抗洪能力大幅提升,并經受住了30年來最大洪水的考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渭河綜合整治最為薄弱環節——南山支流,綜治取得突破性進展。曾經千瘡百孔、不堪一擊的南山支流,如今建成20年一遇防洪標準,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防洪工程體系,徹底緩解了“二華”水患問題。
橫貫關中的渭河,如今河水清澈,魚兒遨游,兩岸寬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綠化帶,與寬闊的堤頂公路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個河、林、路一體化的生態長廊。渭河沿岸,正在呈現出江南水鄉般的秀美,令人陶醉,流連忘返。
渭河治理,帶動了明顯的產業聚集效應。高新區、工業園區和生態經濟區等一大批高效農業、低碳環保產業,紛紛沿渭河布局,并依傍渭河掀起小城鎮建設熱潮……渭河,正在成為一條美麗而靈動的河流。
水利現代化,陜西駛入“快車道”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三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
興陜之要,其樞在水。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水利現代化進程必然要加快。
目前,我省承擔的引漢濟渭、東莊水庫、渭河整治、漢江治理、黃河小北干流治理、古賢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任務,均已列入國家重點計劃,數量、規模和影響,位居中西部之首,關乎陜西百年大計。尤其是引漢濟渭和東莊水庫兩個重大工程,國家有關部委正在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明確要求陜西排除干擾加快建設,服從和服務國家宏觀經濟和區域發展戰略。
據悉,這些工程建成后可增加陜西年供水量30多億立方,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搭上國家提速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快車”的陜西,2015年將是進入大干快上時期。隨之而來將面臨著諸多如長隧洞巖爆、間隙水、工程移民、土地使用等一道道難題,雖然困難重重,壓力很大,但“碌碡推半坡”,只能進不能退!
“要緊緊抓住山、河、江、坡綜合治理。加強以渭河、漢江、丹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重大生態工程建設。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視察期間的重要講話,為陜西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后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總書記殷切的期望,讓陜西人民倍感親切、備受鼓舞。
省水利廳廳長王鋒表示,陜西水利人將認真貫徹總書記講話精神,只爭朝夕,埋頭苦干,努力開創陜西水利事業新局面,不辜負中央和總書記的關懷和期望,不辜負三秦父老的重托,力爭到2020年,陜西初步建成現代化水利綜合保障體系,全省總供水能力達到120億立方,重要河流防洪體系達標率提高到85%。